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

生命宛如致命性病 Life As a Fat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(2000)


線上觀賞
http://v.pptv.com/show/WvulI4vxYZ8CgOg.html

中文名稱:生命宛如惡疾

英文名稱:Zycie jako s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a plciowa

資源類型:DVDRip

版本:(紮努西 / 波蘭 2000

發行時間:2000

電影導演:Krzysztof Zanussi

電影演員:Zbigniew Zapasiewicz .... Tomasz Berg

Krystyna Janda .... Anna

Tadeusz Bradecki .... Monk Marek

Monika Krzywkowska .... Hanka

Pawel Okraska .... Filip

地區:波蘭

語言:波蘭語

湯瑪斯是位年逾花甲的醫生,沒有宗教信仰。他一直懷疑自己身患重病。於是,他開始思考生與死的意義。答案——或者說跡象——出其不意地始於醫院監護室……影片題目靈感來源於華沙的城市牆壁塗鴉。生命是悲劇性的矛盾體,本身就是通往死亡的旅程。

贊努西作品《愛在山的那一邊》同一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,劇情的重心轉到了意外發現自己罹患絕症的老醫生身上。透過主角的掙扎,這部探討生命、死亡、愛與救贖的「臨終電影」,沈穩有力地道出贊努西對哲學與倫理學的省思,參與過不少贊努西電影的老牌演員Zbigniew Zapasiewicz表現可圈可點。
《愛在山的那一邊》:年輕的男主角,掙扎于應該改作服侍上帝的修士,還是回到醫學院繼續未完成的學業,他千方百計地尋找答案,甚至以危險的方式試煉自己,結果不但讓相依為命的哥哥擔憂,也連帶影響了他和女友的感情。他向一個偶然認識的老醫生提出他的疑惑,沒料到這位步入生命終結的老人,在最後一刻意外幫助了男主角從自己強加的道德沮喪中掙脫出來。贊奴西好像很喜歡重複使用拍過的片段,我相信這其實是由於他一直反復對自己反省所致。在這部「生命宛如致命性病」裡,講得是你在「愛在山的那一邊」所看不到的片段。當然會有你所熟悉的部分,但是加上了不同的前後關連、賓主易位,原本充滿揭發味道的句子刹時變成對自己的詰問。不只是在問「是甚麼」和「為什麼」,而是在跳離原本的脈絡,回過來看「問題到底是甚麼」。

「愛在山的那一邊」裡,贊奴西從「人該如何看待(別人的)死亡」作為開頭,試圖回答「人該如何面對(自己的)生命」;在「生命宛如致命性病」裡,他接續著這樣的討論,但是回過頭來仔細看待「人該如何面對(自己的)死亡」。手法一轉,從「探索」變為「靜省」。你可以看到他用了更多的呼應手法,不再試圖像「靈性之光」裡那樣以科學手法厘清真理,而讓一切更為平靜,去除七情六欲的全然醒悟。
另外一定要說的,是贊奴西在這部片子裡難得展現了他的幽默。他假演員之口說著:
「你一定很敏感,才會演這部跟死亡有關的電影。」
「我不知道這電影演甚麼。」
「我也不知道。」
其實你不妨看一下在盜馬賊身上發生的變化:當他初次面對死亡的時候,只能展現求生的本能,不顧一切的想要逃離,卻因為負傷過重而無計可施。但是當他後來(根據神父的說法)瞭解到死亡不過是「永遠」的開端後,終於能夠坦然迎接死亡的到來,這時死亡反倒不再緊迫盯人了。最後面這段並沒有被電影中的電影拍出來,但是卻成為電影的一部份,被你我所看到——那綁不住的吊索。
其實這也正是伯格醫師在最後這段時間所經歷的、是一種矛盾卻充滿歷練的進退之道。當你明白自己的存在、清楚自己深信的事物(這可以稱做信仰—不僅是宗教上的定義),就能體會這與死亡共存的步調。
贊奴西不去評斷臨終的時候是否應該尊嚴死,他不明示贊成卻也不表反對;但是他說,你得救你自己。宛如致命性病的生命,究竟無法從他人的觸碰中得到救贖。
無法察覺的過程,即是過程;或說,真正的領悟本來就只存乎自己的心中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